舉報郵箱:2386546473@qq.com

舉報電話:110

X
您正在瀏覽:首頁 > 學術

詳解“科學教”如何利用和偷換精神分析學概念

時間:2023-08-31 來源:廣東省反邪教網 作者:粵反邪

  人們時常覺得,邪教的邪說荒誕不經,為什么有人相信。對于“科學教”也是一樣,本網8月14日專題文章《揭開“科學教”的神秘面紗》發布后,不少讀者感到好奇,“科學教”看上去一點都不科學,怎么那么多人相信它?今天,我們就來深度解剖,“科學教”創始人哈伯德是如何把精神分析理論偷換成他的“科學”邪說,并蒙騙大批信徒的。

  首先,精神分析學理論本身帶有一定的神秘感。

  “科學教”的主要教義始于哈伯德撰寫的《戴尼提——自我心理調節技術》一書,這本書得以流行是因應了當時炙熱的精神分析風潮。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至今仍然是熱門的心理治療學派之一,被許多人奉為圭皋。它掀起的心理學熱潮持續了近一個世紀,幾乎到了學界業界爭相學習效仿、街頭巷尾人人談論熱議的地步,絲毫不亞于我國上世紀80、90年代流行的氣功熱。精神分析的許多專有名詞,如自我、本我、超我、性驅力、口欲期、戀母情結、強迫、防御等等,對于當時的普羅大眾而言既耳熟能詳,又晦澀難懂。

  弗洛伊德的諸多論點中,最了不起、也引人關注的是關于意識與潛意識的推測:意識不過是冰山之尖,人的思維是以無意識為基礎的。[1]然而,盡管精神分析學在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心理學的“新科學”,但它不是建立在如今以大腦生物學語境為基礎的“科學”心理學,而是基于大量的臨床觀察、推測、猜想之上,猶如披著一層宗教般神秘又略帶神圣感的面紗。[2]

  其次,當時的人們對于“潛意識”有一種莫名的拒斥。

  日常生活中,所有人都感覺自己是意識統一的載體,行動時有著自我目的,能自由自主地做出幾乎任何選擇。[3]由于對“潛意識”的無知,人們很容易滋生一種莫名的恐懼,產生一種“意識是好的,潛意識是壞的”的思想,精神分析學關于本我、超我、性驅力、戀母情結等一系列與意識潛意識相關的解釋不但沒有厘清這些關系,反而進一步加深了這種二元對立的混亂,人們喜歡意識,不喜歡潛意識,害怕潛意識不知哪個時候就把自己見不得人的“本能”拱了出來。簡言之,潛意識的觀念對當時的大多數人而言是反直覺的,人們不理解為什么這樣,但是在精神分析學家的權威和大量臨床表現的強大說服力面前,又不得不“相信”和接受它。人們憑著權威、流行語境和信仰相信一套體系,這和宗教十分相像。

  由此,哈伯德簡單粗暴的概念迎合了不少人的認知水平和需求

  作為一名嚴謹的醫學工作者,弗洛伊德當然意識到這一點,也曾試圖用一套更加科學的知識體系把潛意識的基本原理說清楚。他著手撰寫《科學心理學計劃》,探索勾勒神經元連接而成的意識、潛意識網格模型,構建一種關于心理過程的神經生理學理論。限于當時自然科學的條件尚未成熟,弗洛伊德無法完成這一歷史任務。

  然而,對于存心弄虛作假的人,則不存在這樣的限制。通過偷換弗洛伊德關于意識與潛意識的概念,哈伯德簡單地把人心分為分析心和反應心,分析心是積極的理智的——對應于意識,反應心是消極的邪惡的——對應于潛意識,在一定條件下,反應心觸發“惡積”,人就會遭遇不幸,必須通過哈伯德的通靈術進行“復返”,把心靈“送回”過去某一時期,重新體驗過去發生的事件并得到相同的感覺,以清除錯誤“印痕”,去除自身“惡積”,成為“清新者”、“善者”。

  比起弗洛伊德深奧復雜的理論體系,哈伯德的“理論”雖然遠遠偏離了精神分析學關于意識、潛意識的理解,但是該理論簡單粗暴,更加迎合當時大眾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要,很快便吸引了一大班不問青紅皂白的信徒,“科學教”由此應運而生!

 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·帕爾加門特所指出的,異端邪教常常給信徒提供“一個簡單的世界觀和應該怎樣的‘清晰’的方向感”,[4]哈伯德的“科學教”的做法顯然吻合了邪教的這一特點。

  注釋

  [1](阿根廷)馬里安諾·希德曼:《決策的大腦:大腦如何思維、感知和做決定》,劉國偉譯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8年9月,第98-99頁

  [2](美)約翰·巴奇著:《隱藏的意識: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與行為》,柴丹譯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8年12月

  [3](美)邁克爾·加扎尼加:《誰說了算?自由意志的心理學解讀》,閭佳譯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2013年7月,第3頁

  [4](美)肯尼斯·帕爾加門特:《宗教與應對的心理學:理論、研究與實踐》,石林等譯,北京:教育科學出版社,2013年5月,第304頁




130533.jpg

廣東省反邪教網  粵ICP備13084489號

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|美女扒开粉嫩尿口的照片|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|內容包括青青在線視頻